上海市中心将添新地标:这座百年名园开放有时间表了!精美的木制楼梯、壁炉都保留下来,未来还有…
这个旧式石库门里弄街坊
被南京西路上的繁华高楼包围着
建造于1882年的张园,汇聚了上海开埠以来28种不同建筑风格的石库门里弄住宅。这里曾是清末上海最大的市民公共公园,被誉为“海上第一名园”。
历经百年风霜,张园的建筑与弄堂风貌被较完整地留存下来;但在旧改征收前,像上海很多旧改范围内的里弄一样,张园居住密度极高。由于多年被超负荷使用,彼时的张园内部破损严重,居民居住条件较差。
2019年,上海对张园采取了“征而不收、人走房留”的保护性征收改造模式:1100多户居民通过旧改搬离张园,生活得以改善与提升;百年张园腾空后将通过修缮与更新,重焕生机。
未来的张园会变成什么样?
静安区正在抓紧时间进行保护性改造
尽最大可能保留保存城市风貌和历史建筑
并借助功能再造
让这座老园以全新姿态融入百姓生活
成为一个上海新地标
后来住进了“72家房客”
张园弄堂门
但时过境迁,本是为一户人家居住而设计建造的大宅,后来住进了“72家房客”。辉煌变成了尴尬。
黄敏在20世纪90年代住进了张园。六口人挤在38平方米,房间在半空中隔出了一间阁楼,住着黄敏一家三口;再在中间一隔,前屋住进了婆婆,后屋住进了小姑子和她的儿子。“六口人的家当塞进去,房间满满当当的,连吃饭都要轮流上桌。”
黄敏一家居住的门洞,就这样挤入了12户人家。尴尬的是,楼内就一个卫生间、一个厨房间。12户人家共用,不便之处可想而知。
黄敏家后来在天井中搭建了一套厨卫,总算实现了“独用”;却摆脱不了尴尬。门内是马桶、门外是厨房,“最怕做饭时,有人急着要上厕所”……
而黄敏家的居住条件在张园还算“好的”。静安区曾为解决张园居民如厕难,推动过“一平方米马桶”改造工程;但几轮做下来,旧改前的1100多户居民中仍有500多户居民在“拎马桶”。
上海摄影师、史料记录者席子镜头里的张园生活场景。
“居民不是不想装抽水马桶,而是装不上。”时任泰兴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许鸣伟说,“有的人家只有六七平方米,哪还有一平方米安装马桶?”
张园弄堂外,一步之遥就是繁华的南京西路,居民内心落差很大。“我做梦都盼旧改。”黄敏说。
历届静安区委、区政府也想尽早启动张园旧改,终于在2018年9月30日,张园旧改启动。第一轮征询通过率达到了94.22%,第二轮签约率达到97.4%,2019年1月,张园旧改正式生效。
张园旧改生效后,居民乔迁。
老百姓搬离后,静安区对张园开启了保护性改造。张园也是上海实施保护性征收改造的首个城市更新项目。静安置业集团城市更新公司总经理马林说,在完整保留街坊肌理、街巷尺度和建筑风貌基础上,对历史建筑实施保护性改造。
2021年夏,张园保护性改造开启前,一场“百年城市更新主题展”在张园揭幕。看展的市民走进腾空后的张园,一窥张园的恢宏与人间烟火气。
门牌号为威海路590弄64支弄1号的二层楼石库门,曾是杨瑞记营造厂创办者杨瑞生在20世纪30年代买下的房产,后来360平方米的小楼住进10户人家,天井、晒台搭满违建。“人去楼空”后,这里还留存着生活的痕迹。如,一楼一个十来平方米的房间住过王家三口人,王家搭出几平方米阁楼作为成年女儿的卧室,通过一道窄楼梯爬上爬下……
威海路590弄64支弄1号外景,更新前。由静安置业提供
很多人在楼内外发现,这里各处都贴有保护标签,壁炉、雕花木挂落、木门窗及铜质五金件、原始卫浴设施、特色地坪和墙面等等,上面注明了建筑建造年份、保护重点及看护责任人等等信息。
保护标签
静安区以“最严的保护方式”,尊重和善待这片百年里弄,努力让其恢复最初的模样。
张园地块内的每幢历史建筑都有一本“房屋档案”,包含每幢楼的人文历史、现状测绘、价值评价等信息,具有保留价值的细部都经过编号和拍照存档……“早在2015年,我们就对张园范围内的历史建筑着手建立了‘房屋档案’,已为张园地块内170幢历史建筑、2053个房间都建立了‘一幢一档’。”那些保护标签就是“房屋档案”的一部分,而仅仅存载威海路590弄64支弄1号信息的“房屋档案”,就超过了400页。张园的“一幢一档”建档标准,高于市房管部门规定标准,在全国范围内也属首例。
张园从征收到保护性修缮改造,周期较长。借由城市运行“一网统管”,张园区域内设置了温控、烟感、震动等传感器布置,再结合人员巡查,确保全周期内张园历史建筑的结构安全和消防安全。这一历史建筑看护模式已成为上海市地方标准,去年已在全市实施。
对历史建筑最好的留存,是在活化利用中的保护。张园面向全球顶级建筑师征集保护和活化利用,遴选出4家国际知名设计公司,科学合理制定保护性综合改造方案。根据方案,专家评审对“一幢一策一方案”提要求,对张园每幢历史建筑按照其历史、艺术、科学、社会化价值进行充分评估,确定室内外重点保护部位、保护要求与改造更新策略,指导“保护”与“活化利用”更好地匹配。
威海路590弄106支弄2号,精美的木制楼梯
今年,张园西区将率先亮相
首店、精品酒店、文化场馆…都在规划
↓
百年前的张园,曾是公共开放式园林和城市的公共活动中心。上海很多“第一”诞生在张园,如第一辆自行车、第一个室外照相馆,均在此登场亮相。张园的运营模式海纳百川,对市民开放,对新科技新艺术持欢迎态度——这样的特质至今仍滋养着上海。
更新后的张园,在尽最大可能保留保存城市风貌和历史建筑的同时,将百姓的日常需求作为最大考量,大量民生功能、公共服务留存拓展,新的空间将更有温度、更富活力、更好彰显城市魅力。
基于“海上第一名园”的历史底蕴,张园的未来业态分布将以“东静西闹、沉浸无界”为核心框架:
东部区域相对安静,未来将设置精品酒店、公寓及创意办公。
西部区域设置商业功能与丰盛里形成完整的商业界面,错位引入国际高端奢侈品牌业态,打造体验式消费目的地。
南北区域分别设置文化演艺中心、潮流中心及美术馆等文化场馆,整个地块内还将设置多处公共活动空间,成为辐射周边的市民文化活动基地。
最近,张园内的修缮改造如火如荼地进行着;而在数百米之外的一间办公室,张园的招商工作也在争分夺秒地开展着。
张园保护性开发以“成熟一块、启动一块”为原则,分区推进。今年,张园西区将率先亮相,注重“首店”“首秀”“首发”效应,通过体验式、引领性的时尚消费导入,深化海派文化主题,为张园历史风貌保护区赋予全新的商业功能和业态。目前已有40多家国内外著名品牌表达明确落位意向,并启动店铺概念构思及工程对接等相关工作。
张园更新后的效果图。静安置业提供
保护为先,以人为本
居住是最大的民生。上海将旧改作为只争朝夕的民生工程、民心工程,各区都在快马加鞭地推进旧改。5年来,上海完成旧区改造308万平方米,让15.4万户居民圆了“新居梦”。今年,上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征收将全部完成。
但上海旧改,并非简单地一拆了之。在上海中心城区,大量旧改地块与风貌区交叠。老建筑、老街区是城市记忆的物质留存,是人民群众的乡愁见证,是城市内涵、品质、特色的重要标志。近年来,上海不断探索创新,旧改被赋予更深刻的内涵。
在保护中推进城市更新,在城市更新中更好保护,实现“有机更新”——这是上海近年推进风貌区旧改的主导思路。张园旧改更新后将成为“重历史文化、强沉浸体验”的上海城市更新高品质案例,形成“偷得浮生半日闲”可漫步、可阅读的街区格局。让老街区、老建筑华丽转身后以新的姿态融入百姓生活,一切工作的最终落脚点都是人民福祉。
“上海”如何成为世界晴雨表?
三天三场重磅外交活动,释放哪些信号?